西数超哥博客
运维经验教程分享

IDCC2018|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数据中心首席架构师王海峰:标杆管理驱动数据中心建设变革

中国IDC圈讯  12月11日-13日,由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组委会主办,中国IDC圈、CloudBest承办的以“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简称“IDCC2018”)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13日上午,IDCC2018分论坛,数据中心技术创新论坛正式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行业内知名大咖和技术专家为大家带来当今数据中心技术创新内容的分享。

会上,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数据中心首席架构师王海峰为大家带来了《标杆管理驱动数据中心建设变革》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未经本人核实):

我们看到IDC论坛跟很多其他结构不同,不管是三大技术运营商还是国内大的运营商都是差不多的,大家可以看过去几年中,尤其是过去一年中我们发现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把这个话题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我们行业当地是什么样的状态。

首先花一两分钟回顾一下国内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变化,第二看看今天数据中心市场的情况,第三看看标杆管理对我们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没有那么长时间,如果大家记忆深刻的话只有20年而已,国内数据中心就是90年代末,形成IDC和DC这个词差不多是1999年左右,当时有两家公司还没上市,现在这两家公司还在。

我分了四个阶段,最早的时候是2000年之前,它是舶来品,美国还是这个行业的领导者,不管是市场上、商业模式上我们都是追随者,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那时候就是Turn Key。2000年—2008年,这个阶段发现国内三大运营商,IDC投入最多。基本上也还是参照国外的标准,国内的标准刚刚起步,但是很少,当时的标准参照的还是1993年的,国内其他一些标准也在起草当中。第三阶段是2008年—2016年,是快速发展的阶段,在那个阶段中国进入了一个关键字“大”,整个容量大,至于容量的定义今天也不用多说,这个行业里非常清楚,基本上不太会用绝对的数来说,因为里面有大量的利用率,最终还是可用的这是核心。第四阶段是2017年以后,国内标准做了更新,云计算客观上讲,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在刷新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对商业价值、商业模式甚至对价值都有刷新。我们看看国外同行们的变化在哪儿,事实上过去一年内,国内的价格标杆也是这样。

第一阶段建设规模比较小,30k、50k的有很多,而且那时候所有研究数据中心的就一件事,几百米平方的主机房都算大的。

第二阶段市场开始放大,这时候开始逐渐形成标准,不管是运营商的标准还是国外标准、国内标准。它主流的流量并不大,所以可以看到零售市场上还会看到十几AK,二十几AK,那个阶段市场上基本上见不到超过16AK的,大概就是3.5千瓦左右到。

第三阶段IDC市场快速发展,有批发、零售、定制,甚至有云计算数据,这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准也在不断来回调整,到了2016年左右国外的咨询机构慢慢退出了市场,国内的咨询服务上来了,即使是产品供应商也符合这个规律。经历了纯粹的交要是,会发现拆得越来越细。我在2014年的时候做过一个数据中心,拆了一百多个,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拆,大部分也就是拆十几个,我拆了一百多个。

第四阶段,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云计算在冲击这个市场,而且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巨大。新的标准也出来了,EPC模式又出来了,实际上就是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也就是说,花了不到20年的时间,一个循环发生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过去几年,尤其是这一两年,会发现很大的数据中心,尤其是本身不是在这个行业里有很强的技术能力、采购能力的,不管是第三方还是企业自己也好全是这样。目前最大的也就是接近10个亿,大部分是三四个亿,四五个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什么前面是可以拆的,后面可以重新回来?简单说,主要是以下几个。

第一个投资方变得理性,更愿意用数字说话。

第二个技术比较成熟了,阿猫阿狗都可以建数据中心,如果仅仅是拷贝一个标准的话。如果建得好,不出事,那是需要本事的,数据中心是用来运维的,它会产生商业价值,如果是纯粹介质的话没什么价值。就跟家里装修房子一样,你花钱是为了能舒服,电能通,暖气能用,如果用得不舒服的话花再多钱也没用。

第三个阶段标准基本上已经成熟了,尤其是去年之后,标准比较清晰。另外客户的成熟度也是越来越成熟了,非常清楚这里面的逻辑原理。

第四个阶段,内部组织结构、人员有足够的匹配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匹配性并不强,实话实说,是种种原因引发的。

最大的原因是什么?从几个角度来看。

1.产业引导,国家鼓励和推进EPC行业发展。国内所有的设计院利润率全在下滑,除了有些垄断的设计院。

2.标准先行。

3.设计成熟。

4.业主和投资方成熟。

5.产品成熟。

除了3M刚才介绍的,远没有市场化,还停留在探讨和实验室阶段的时候,实际上很多已经很商业化了。过去5年,其实数据中心没有什么变化,所有的产品都在,可能会有一些局部的技术转型,现在没有人再讨论高频低频的区别,没有人再特意讨论不同的塔了,这个产品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过去基本上产品技术相对都比较成熟。

当成熟的时候,就会形成各个行业的状态,比如说房子装修会有套餐,如果大家了解房地产行业的话,也就是二三十套模型,各大房地产公司最常用的主力房型就是一二十套,那就意味着大家都在不断的整合,另外有定制化、标准化,跟数据中心行业很相似。核心问题在哪里?第一市场到底怎么样,第二各方面成熟到底谁来做?今天没有人再去做了。

6.建设成本。

7.供应链。

8.服务供应商。

我们的结论非常清晰,IDC采购价格标杆已经趋同,唯一有点区别的是北京、上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几个城市价格差距都不大,是650、680还是700多,都非常清楚。而且不会因为你跟客户关系好就会多5块、多10块,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已经进入到了透明化阶段了。

因为市场价格标杆的驱动,不管行业里再怎么热闹,回归到本质还是商业本质,必然要符合商业逻辑。就是要投入产出,就是要有收益,因为采购价格标杆已经在那里了,我没有听说哪个数据中心的价格不但不降而且反涨,如果有的话谁告诉我一下,在全中国都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市场价格就会驱动建设成本,把利用率转化一下,在美国市场也是这样衡量的。

过去两年我们会发现云计算巨头们不断推动数据中心行业标杆,每KW造价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了。

为什么说云计算数据中心推进了数据中心建设成本演化?过去一两年,云计算对市场的冲击非常大,而且可能会成为数据中心零售或者是批发中最大的成本。云计算模型中一个主要成本是来自数据中心租用的采购成本,云计算巨头自建数据中心已经形成标杆,而且每KW采购成本模型也已经形成。你跟AWS做生意就是这个价格,做不出这个价格,基本就是这样,可能会有局部的特殊情况,所以客观上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数据中心已经不是纯技术、纯经济了,如果没有技术化建的时候会出事。

大家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有人管过运维的话,过去一两年中国数据中心出事的次数比以前多,而且出的都是大事故,而且不只是中国,国外也有。以前信息没有这么通畅,可能传递的速度没有这么快。今天某个数据中心出事,下午搞不好全中国人民就都知道了。

CAPEX是技术经济学重要的前提,建筑成本、机电成本这里都写出来了,不用谈什么太多稀奇古怪的公式,大量的资本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可以用投资回报的角度考虑一下这个事情。

美国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发现美国数据中心特别成熟,就是三种:Hyper scale、Commercial、Retail。前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流量的区别,有的国外数据中心在用2兆、3兆,非常典型。国外云计算巨头里到中国也给我们带来了影响,比如说AWS宁夏中卫自建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标杆,另外MS Azure采购标杆。

对标我们到底对什么呢?我会按照TEAM四个系统来拆,弱电系统是一个,第二个是能源,也可以说是电力。对建筑就是平方英尺,制冷也是一样,可以是冷吨,可以是风量。这些都会影响,对社会做点有意义,有责任的事情。

对于OPEX也一样,标杆性的管理OPEX也有。PUE大家扯来扯去,对标国外。如果抛开能量传输损耗,肯定是它,除非用新技术,那是列外的话题。今天市场上最具主流的技术在这儿,广州PUE比北京好吗?那得说清楚前面是不是苹果对苹果,橘子对橘子。

过去一年多出了很多行业政策,大家都可以关注。涉及到运维的,维修、维保、耗材,供应俩管理和市场化透明。运维人员成本透明化,其他成本占比比较小,运维管理工具也是促进了运维成本精细化管理,这些还不足以产生足够的社会价值,只是个热闹而已。过去几年的确有一些运维,对于做运维成本精细化产生了影响,国外、国内甚至新加坡、香港、美国也都有,已经变成了蛮透明的了。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年轻的时候喜欢攒机器,说这个CPU、内存、主板怎么样,这是一样的。

最后总结一下:

1.云计算推进了数据中心行业的标杆,在过去一年内有大幅度的推动。

2.行业洗牌和整合在加剧,我的同行们大部分都觉得如履薄冰,供应链和采购管理成熟,行业采购标杆已经形成。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开源,一种是节流,从客户来讲是开不了源的,只能想截流。

3.标杆管理促进行业建设体系成熟化和建设模式进步,客观上促进了行业上的建设体系、建设模式,包括内部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就跟大家分享这些,谢谢。

【中国IDC圈原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赞(0)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若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西数超哥博客 » IDCC2018|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数据中心首席架构师王海峰:标杆管理驱动数据中心建设变革